Skip to content
西夏语 GX202411 转写方案

西夏语 GX202411 转写方案

本文是西夏语 GX202411 转写方案的说明文档,内容不定期进行修订,具体改动详见 Changelog。最近一次重大修订日期为:

2025-04-07

如需引用此转写方案(而非本说明文档),请用以下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

  • 龚勋. Tone values of Tangut[J]. 中国语言学集刊, 2025, 18(1).
  • Gong, Xun (2025). "Tone values of Tangut."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8.1.

如果发现文档中的错误或有改进建议,请联系:

叙例

GX202411 系“龚勋拟音”框架下转写方案之一,基于笔者小舌化、鼻冠音二说 (Gong 2020, 2021) ,折衷诸家,反复厘定,务求准确,兼便学人,尤其考虑非专治西夏音韵学者。

本文目的限于对 GX202411 转写方案的说明,介绍其音系结构、符号体系,并提供一套教学用的约定读音。对于本方案与西夏韵书的对应关系,以及各家拟音的异同,本文仅择要简述,不展开详细论证。核心假说(小舌化和鼻冠音)的论证参见笔者已发表论文。某些细节处理暂时直接给出结论,具体论证容后专文探讨,识者谅察。

方括号 [] 中的国际音标虽近严式,但语音细节不代表笔者对拟音的确证判断,仅为教学方便,在拟音可能性范围内,选择自然易发的读法,通常反映笔者个人发音习惯。

转写符号

以下转写对照表兼作全篇纲要。

声母

唇音 舌尖前 舌尖中 舌面 舌尖后 舌根 小舌 喉音
p [p] t [t] ts [ts] [tɕ] tṣ [tʂ] k [k] q [q] Ø [ʔ]
𗟱 pə¹ 𗓱 te¹ 𗥤 tse² 𗵘 tśa¹ 𗉋 tṣao̱ṃ¹ 𗑱 ka² 𗟔 qo̱¹ 𗈪
ph [pʰ] th [tʰ] tsh [tsʰ] tśh [tɕʰ] tṣh [tʂʰ] kh [kʰ] qh [qʰ]
𗉣 phi¹ 𗋕 tha¹ 𗱱 tsha² 𗉘 tśhə¹ 𗽇 tṣhaa̱¹ 𗯴 khu¹ 𘂤 qha̱¹
b [b] d [d] dz [dz] [dʑ] dẓ [dʐ] g [ɡ] ġ [ɢ]
𘞆 bi¹ 𘟣 du¹ 𗡅 dzi¹ 𗱠 dźe¹ 𘓟 dẓae̱² 𘒏 ga¹ 𗦬 ġu̱²
f [f] lh [ɬ] s [s] ś [ɕ] [ʂ] h [h] h [h]
𘋇 fi¹ 𗽀 lhə² 𗜍 sa¹ 𗀓 śe² 𗀚 ṣao̱¹ 𘜤 ha¹ 𗥑 hu̱¹
ll [ɮ] z [z] ź [ʑ] [ʐ] gh [ɣ] ġh [ʁ]
𘜶 lleh² 𘄄 zi¹ 𗋾 źu² 𗖣 rẓai̱r¹ 𗐜 gha² 𗼜 ġhai̱²
v [ʋ] l [l] y [j] r [ɻ] w [ɦw]
𘃡 vi¹ 𘟀 le² 𘝵 ye¹ 𘆝 rer¹ 𘃽 wo̱²
m [m] n [n] [ɳʵ] ŋ [ɴ]
𗴺 ma¹ 𘟙 ne² 𘊄 ṇoṃ² 𗧓 ŋa̱²

元音与小舌化

本系统拟出六个基本元音音位(/a/, /e/, /i/, /o/, /u/, /ə/,),各复分为普通(三等)与小舌化(一等,/ʶ/)两类。小舌化元音在拼音方案中记作下标短横(如 , ... U+0331)。二等字则分析为二等介音-a-)后接音系上的小舌化元音。

/a/ /e/ /i/ /o/ /uo/ /u/ /ə/
/V/ (三等) a [ɐ] e [e] i [i] o [ɵ] uo [ʉ͡ɵ] u [ʉ] ə [ɨ]
𗴺 ma¹ 𗓱 te¹ 𘃡 vi¹ 𗤾 lo² 𘔼 nuo¹ 𗨁 phu² 𘉑 mə¹
/Vʶ/ (一等) [ɑʶ] [ɛ̠ʶ] [ɪʶ] [ɔʶ] --- [ʊʶ] ə̱ [ʌʶ]
𗓰 na̱¹ 𗑉 me̱¹ 𗾔 bi̱² 𘊳 bo̱¹ 𘕰 phu̱² 𗹦 mə̱¹

体系外标记与声调

  • ?: 表示声调未知或全字声韵调存疑;教学上规定读作上声 - 𘝦 dźə?
  • ¹: 平声(𗗔 nye¹),单字读高降调 (Gong 2025)
  • ²: 上声(𗨁 phu²),单字读中平调 (Gong 2025)

音段性成分

全音节超音段性成分

例字

以下是一些例字,可以用来练习识别各项音段性及超音段性成分:

示例 冠音 声母 介音 元音 韵尾 超音段特征
𗅢 nsi̱w² n- s w 上声 (²), 小舌化 ()
𗏆 hwaa̱ṃ¹ h -w- -a- 平声 (¹), 小舌化 ()
𗫨 rdwi̱wr² d -w- w 上声 (²), 小舌化 (), 卷舌 (r- -r)

声调系统

西夏本土韵书沿袭等韵学传统,将声调分为平声(𗗔 nye¹)、上声(𗨁 phu²)两大调类。现代转写系统中(包括本方案)一般采用数字标记法,分别称作第1调和第2调,在音节右上角标 ¹² 表示。

对于归调存疑音值不明的单字,西夏学的习惯是在声调的位置上放一个体系外标记(meta-notation),仿佛“存疑”属于平、上之外的另一类声调,本方案沿袭此例,使用 ? 表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𘝦 dźə? “行”,见于作格标记 𘝦𘃡 dźə?vi¹。为了教学方便,本方案规定这类字在实际发音中一律读作上声

单字调值

凡治西夏学者,无论母语是否区分声调,为避免记忆与校勘混淆,都应在实际发音中严格区分单字调。主流观点(西田 1964荒川 1999)认为,西夏语的单字调为“平声高、上声低”。龚勋 (2025) 进一步提出,平声并非高平调,而是高降调。因此,本方案对单字调的规定如下:

  • 平声(𗗔 nye¹):高降调 HL [˥˨];
  • 上声(𗨁 phu²):龚勋 (2025) 推测其最可能为中平调 M,但不能排除其他调型。实际发音时,只需音高避开高调域,且调势不下降即可,具体调型不做硬性规定。
  • 平声: 可径代以普通话的第四声(如“骂” )。需注意普通话第四声末尾常带有嘎裂音(creaky voice),在读西夏文时应尽量避免,以免与 紧元音 -h 的习惯读法混淆。
  • 上声: 在教学中,上声的发音不必强求一致,只要既不高也不降,选择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即可。以普通话为例,除了第四声,其他三个声调都可以作为替代:一声(如“妈” ,建议音高略低,类似东北、湖南或马来西亚口音)、二声(如“麻” )、三声(如“马” ,需避嘎裂音)。笔者个人惯用中平调末尾略升 [˧˧˦],这种调型见于多种嘉绒语支语言。
平声 (HL) 上声 (M)
𘑶 tse¹ "其他" 𗥤 tse² "理解"
𗁮 tśhi¹ "肉" 𗺉 tśhi² "经"
𗅋 mi¹ (否定前缀) 𗼇 mi² "番"(党项)
𘐏 tih¹ "放置" 𘏚 tih² "位置"

多音节词的调值

西夏语多音节词的调值已不可考。但在实际发音中,若简单拼合单字声调,不仅难符古音,还会显得生硬拗口。为此,本方案参考现代亲属语言,提出一种教学用的约定读法,要言之则首平最高。具体规则如下:

  • 音高峰的确定:在多音节韵律单元中,排除轻读的附着成分后,
    • 若词中有平声字,则左起第一个平声字定为音高峰,前后各字音高降低;
    • 若词中全为上声字,则将末字定为音高峰,音高应在全词中相对最高。
  • 词末音高峰保留单字调:如果音高峰在词末,则该字应完整保留单字调型特征(平声高降,上声中平)。
  • 附着成分(enclitic)轻读:某些虚词或成音节词缀视为 enclitic,需作轻读处理,或降为低调,或贴合前字的音高曲线。动词人称标记一律轻读,如 𗧓 -ŋa̱²𘂆 -tsə¹ 等,其他虚词和词缀则不作严格规定。

以上约定规则保留了较大的发音自由度,例如强弱重音落在哪个音节上,音高峰以外音节的音高如何降低、调域如何缩窄,词末音高峰之外的音节调势是否压缩为平调,允许存在个体差异。只要确保“首平最高”,多音节词的整体调型应根据学人各自的母语习惯和个人偏好进行调整。例如,按照笔者的个人习惯,词末非轻读音节即使前面还有平声字,不算作音高峰,仍倾向于保留单字调型,只是幅度有所缩减。如 𗯨𗖻 rur¹puh¹ “世尊”等“平平”类二字组,笔者个人读作 H.ML ,但如果下字完全压低,读作 HL.L、或 H.L,同样是完全符合上述约定的读法。

较长的复合名词不必一口气读完,而可根据语义切分为多个韵律单元,每段的调型分别确定。例如,“如来应正等觉”在西夏文中写作 𗌮𗆐𗖵𗟭𗣼𗳦𗫨 rmor¹lleh²bu¹vwo̱²tśha²qa̱¹rdwi̱wr²,可以分三段读作 𗌮𗆐𗖵𗟭𗣼𗳦𗫨 rmor¹lleh² bu¹vwo̱² tśha²qa̱¹rdwi̱wr²

示例

调类 推荐调型 示例 解说
平平 H.x 𗯨𗖻 rur¹puh¹ “世尊” 音高峰在首字
平上 H.x 𗟱𗾞 pə¹nnə² “今天” 音高峰在首字
上平 x.HL 𗦎𘈧 ra̱r²nde̱¹ “轮回” 音高峰在末字,保留降调
上上 x.M 𘝶𗦜 the²so² “怎么” 全上声词,末字相对较高
上平平 x.H.x 𘜶𗈁𗤶 lleh²nvu¹nne¹ “大悲心” 音高峰在中间字
上上平 x.x.HL 𘋢𗥤𗵘 dẓaa̱ṃ²tse²tśa¹ “菩萨道” 音高峰在末字
平上轻 H.x(=x) 𗈪𗶹𗧓 a¹śi²ŋa̱² “我上去了” 附着成分轻读
上平轻 x.HL(=x) 𘙇𗶷𘂆 rər²śə¹tsə¹ “你们俩过去!” 附着成分轻读

主元音与小舌化对立

龚勋 (2020)认为西夏语存在六个基本元音音位:/a/, /e/, /i/, /o/, /u/, /ə/。每个元音音位都有普通态(对应三等韵)和小舌化态(对应一等韵,音位上可记作 /ʶ/)的对立。在本方案中,小舌化元音用下加短横线表示(如 等, U+0331)。尽管二等韵字在音位上也被分析为小舌化元音,但它们与一等韵的主要区别在于存在一个二等介音-a-),这一点将在后文详细讨论。此外,本方案还保留了一个不可拆分的复元音 uo

西夏语的小舌化 /ʶ/ 是一种元音的附加调音特征,在发元音的整个时长,同时发出轻微的 [ʁ] 音,即法语或标准德语的 r 音。小舌化遵循普遍音理,伴随舌根后缩(RTR)和舌身后移,从而影响元音的音质。方括号内的国际音标表示一种可能的音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标音记录的是在普通元音的基础上叠加小舌化后所产生的综合听感。例如, 之所以记作 [ɛ̠ʶ],谓先发 [e] 本音,继以小舌化或的RTR,听感像 [ɛ̠],而非先作 [ɛ̠] 音后施以小舌化。

为了直观掌握两类元音的音值区别,可以尝试以下的声韵配对练习:将软腭声母(如 k-)与三等元音配对,小舌音声母(如 q-)与一等元音配对。但需注意,在西夏语音系中,理论上的 *qi̱ 型音节会增生出二等介音,实际演变为 *qai̱ 形式,因此 i 不适用于此项练习。

普通态 (三等) 示例 小舌化 (一等) 示例
a [ɐ] 𗑱 ka² [kɐ˧˧˦] [ɑʶ] 𗈜 qa̱² [qɑʶ˧˧˦]
e [e] 𗿈 khe² [kʰe˧˧˦] [ɛ̠ʶ] 𗉫 ŋqhe̱¹ [ɴqʰɛ̠ʶ˥˨]
i [i] 𘈷 gi² [ɡi˧˧˦] [ɪʶ] (𗾔 bi̱² [bɪʶ˧˧˦])
o [ɵ] 𘓯 khoṃ¹ [kʰɵw̃˥˨] [ɔʶ] 𗟔 qo̱¹ [qɔʶ˥˨]
u [ʉ] 𗯴 khu¹ [kʰʉ˥˨] [ʊʶ] 𗼒 qhu̱¹ [qʰʊʶ˥˨]
ə [ɨ] 𘙌 kə¹ [kɨ˥˨] ə̱ [ʌʶ] 𗛖 qə̱¹ [qʌʶ˥˨]

a [ɐ] [ɑʶ]

  • 三等 a [ɐ]: 任何偏高或舌位较前的a类元音。音值在 [ɐ ~ ɛ ~ æ ~ a] 范围内浮动。
  • 一等 [ɑʶ]: 小舌化、高度为低、舌位为央至后、展唇元音。
三等 a 一等
𗧤 pha¹ [pʰɐ˥˨] "砍" 𗂙 pha̱¹ [pʰɑʶ˥˨] "另外"
𗐜 gha² [ɣɐ˧˧˦] "盖" 𘕿 ġha̱² [ʁɑʶ˧˧˦] (处所助词)
𗋕 tha¹ [tʰɐ˥˨] "那" 𗢳 tha̱¹ [tʰɑʶ˥˨] "佛"

音值参考典例为阿拉伯语中字母 ك kāf 与 ق qāf 名称里元音 ā 的对立。

母语区分两类a音者,通常可以直接将母语对立关系套用于西夏语 a 之间。如能区分“前a” /a ~ æ/ 和“后a” /ɑ/,如苏州话“擦” tshaeh 与“尺” tshaoh,或某些法语口音中 pattepâte,则可直接用于西夏语 a。另一种常见的区分方式是舌位较高、接近 schwa 的 /ɐ/ 和舌位较低、发音饱满的 /ɑ ~ a/,如印地语/乌尔都语中的 aā。对于英语使用者而言,这两种区分方式都适用:

  • 三等 a [ɐ]: 多数英语口音中的 cat [æ ~ a]but [ɐ]
  • 一等 [ɑʶ]: 通用美式英语 hot [ɑ],RP 或英格兰南部 hard [aː ~ ɑː]

对于普通话母语者,或其他母语原生缺乏两类a音对立者,建议:

  • 三等 a:读作英语 butcat 的元音。
  • 一等 :读作母语中的a音,如“坝” bà

e [e] [ɛ̠ʶ]

  • 三等 e [e]: 半高前展唇元音。可带细音作 [je]
  • 一等 [ɛ̠ʶ]: 小舌化、高度为半低、舌位为前或近前、展唇元音。
三等 e 一等
𗤋 me¹ [me˥˨] "没有" 𗑉 me̱¹ [mɛ̠ʶ˥˨] "眼睛"
𘟀 le² [le˧˧˦] "看见" 𘜞 tse̱² [tsɛ̠ʶ˧˧˦] "暂时"
𗊴 se¹ [se˥˨] "血" 𗑗 se̱¹ [sɛ̠ʶ˥˨] "干净、纯洁"

母语区分半高 /e/ 和半低 /ɛ/ 两类e音者,可将其自然用于西夏语 e 之间的对立:如法语 bébébête,标准德语 gehBett。一等元音 可以加上小舌化和轻微央化来进一步强调。

若需刻意强调 e 之间的区别,可采用前加半元音的发音方式:

  • 三等 e:可加上i介音 [je],类似普通话的“别” b,或俄语 пень
  • 一等 :可加上软腭滑音 [ɰɛ̠ʶ],类似俄语 мэр 刻意强调发音时的情况。

普通话母语者若无其他语言发音经验,建议:

  • 三等 e:代以普通话 ie 韵母,如“别” b
  • 一等 :模仿华北/西北口音中 ai 韵母近乎 [ɛ] 的发音,如 “白” bái,但读作单元音 [pɛ]

i [i] [ɪʶ]

  • 三等 i [i]: 高前展唇元音。可带细音作 [ji]
  • 一等 [ɪʶ]: 小舌化、高度为次高、舌位为前或近前、展唇元音。
三等 i 一等
𘃡 vi¹ [ʋʲi˥˨] "做" 𗨻 vwi̱² [wɪʶ˧˧˦] "成为"
𗤢 bi² [bi˧˧˦] "低" 𗾔 bi̱² [bɪʶ˧˧˦] "太阳"
𗭪 si² [si˧˧˦] (助词) 𗁸 si̱² [sɪʶ˧˧˦] "紧"

三等 i 尤其是需刻意强调时,可带上i介音 [ji],或处理为成音节半元音 .[j̩.]。很多语言中的i音都易见此类倾向,如普通话“蜜” mì,或法语 vie,读西夏语时无需刻意规避。

一等 本方案建议的教学用约定发音如下:在 i 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软腭化,舌身后缩,可伴随软腭滑音形成 [ɰɪʶ] 的听感,参考俄语 ты 刻意强调时双元音化的音值(而非波兰语单元音 ty),或土耳其语的 kıyma

普通话母语者若无其他语言发音经验,建议:

  • 三等 i:代以普通话 i 韵母,如“笔” bǐ
  • 一等 :模仿华北/西北口音中 ei 韵母近乎 [ɪ] 的发音,如 “北” běi,但读作单元音 [pɪ]

o [ɵ] [ɔʶ]

  • 三等 o [ɵ]: 半高央圆唇元音。
  • 一等 [ɔʶ]: 小舌化半低后圆唇元音。
三等 o 一等
𘊆 bo² [bɵ˧˧˦] "罚" 𘊳 bo̱¹ [bɔʶ˥˨] "树林"
𘝶𗦜 the²so² [tʰe.sɵ] "怎么" 𗴀 so̱² [sɔʶ˧˧˦] "高"
𗼕 lo¹ [lɵ˥˨] "福、保佑" 𗓽 lo̱¹ [lɔʶ˥˨] (译音用字)

音值参考典例为蒙古语 ⟨ᠥ/ө⟩ 与 ⟨ᠣ/о⟩ 之间的区分。哈萨克语的 ⟨ٶ/ө⟩ 与 ⟨و/о⟩ 也可作为参照,但需注意避开哈萨克语中常有的双元音化倾向。

虽然将三等 o 径直读作 ö [ø] 亦无不可,但建议只将舌位稍微前移,到央元音 [ɵ] 的位置即可。这个元音介于上海话“亚”和“安”,或法语 peaupeu 之间,也可以先发 schwa,再附加上圆唇。对于英式英语使用者,可参考:

  • 三等 o [ɵ]: 类似英格兰南部 so 的元音,但避免双元音化。
  • 一等 [ɔʶ]: 类似 RP 或英格兰南部 saw 的元音。

u [ʉ] [ʊʶ]

  • 三等 u [ʉ]: 高央圆唇元音。
  • 一等 [ʊʶ]: 小舌化次高后圆唇元音。
三等 u 一等
𗨁 phu² [pʰʉ˧˧˦] "上" 𘕰 phu̱² [pʰʊʶ˧˧˦] "树"
𗯴 khu¹ [kʰʉ˥˨] "下" 𗼒 qhu̱¹ [qʰʊʶ˥˨] "献上"
𘟣 du¹ [dʉ˥˨] "有" 𗹶 du̱¹ [dʊʶ˥˨] "楼"

音值参考典例为哈萨克语 ⟨ٷ/ү⟩ 与 ⟨ۇ/ұ⟩ 之间,或蒙古语 ⟨ᠦ/ү⟩ 与 ⟨ᠤ/у⟩ 之间的区分。

三等 u 虽然亦可径直读作 ü [y],不过建议舌位最好只是轻微前移,到央元音 [ʉ] 的位置即可。这个元音介于普通话 uü 之间。对于英式英语使用者,可参考:

  • 三等 u [ʉ]: 类似英格兰南部 too 的元音,但无双元音化。
  • 一等 [ʊʶ]: 类似英格兰南部 pull 的元音。

ə [ɨ]ə̱ [ʌʶ]

  • 三等 ə [ɨ]: 任何高度为高至半高、舌位为前至后、展唇元音。音值可在 [ɪ ~ ɨ ~ ɯ] 范围内浮动。
  • 一等 ə̱ [ʌʶ]: 小舌化半低后展唇元音。
三等 ə 一等 ə̱
𘉑 mə¹ [mɨ˥˨] "别人" 𗹦 mə̱¹ [mʌʶ˥˨] "天"
𗈶 sə¹ [sɨ˥˨] "死" 𗬐 sə̱¹ [sʌʶ˥˨] (译音用字)
𘙌 kə¹ [kɨ˥˨] (词缀) 𗛖𗚝 qə̱¹dzi̱² [qʌʶ.dzɪʶ] "荆棘"

音值参考典例为哈萨克语⟨ئ/і⟩与⟨ى/ы⟩之间的对立。实际发音的容许范围很广,多种近似音均可接受:

  • 三等 ə [ɨ]:任何接近 schwa 但舌位较高,且明显区别于 [i][u] 的音。例如:普通话“丝” sī 的韵母、波兰语 ty、土耳其语 alması,或多数英语口音中 bit 的元音。
  • 一等 ə̱ [ʌʶ]:发成一个半低且非常靠后的元音,类似于 [ɔ] 但不圆唇,如英语老派RP的 but 或朝鲜语的ᅥ音。也可以听感上比较“用力”的类 schwa 音,如英式英语 hurt 或普通话“色” sè 的韵母。

复元音 uo [ʉ͡ɵ]

作为CV化倾向明显的语言,西夏语韵核的位置上通常不能放上复元音。但在 GX202411 方案中,仍然承认一个不可拆分的韵核复元音 uo [ʉ͡ɵ],对应韵书 R.59(= 1.57 𘉐 yuo¹)韵,可能也包括 R.60(= 2.50 𗷢 tśuo²)韵。它仅出现在非小舌化语境(三等韵)中。

三等 uo
𘔼 nuo¹ [nʉ͡ɵ˥˨] "原因"
𘉐 yuo¹ [jʉ͡ɵ˥˨] "功"
𗔉 tśhuo¹ [tɕʰʉ͡ɵ˥˨] "或"

声母

西夏本土韵书依照等韵学传统,将声母分为九大类。每类包含两种声母:一种是西夏人认为可与汉语时音相比附的,笔者称之为类汉声母(Sinoid initials);另一种是西夏人认为汉语所无、番语独有的,笔者称之为国音声母(epichoric initials)。在《文海》中,类汉声母的字大多按韵母排进主要章节,而国音声母的字则几乎全收于《杂类》。

GX202411 方案的的一大特点是系统性体现以小舌化为条件的音位变体,即某些声母在普通态(三等字)和小舌化音节(一二等字)中的读音不同。这些区别有些符合一般音理,有些则为西夏语所特有,但转写中一律从分。此类声母总是成对列出,普通态(三等字)读法在前,小舌化(一等字)读法在后,共有:v/vw-, k/q-, kh/qh-, g/ġ-, tś/tṣ-, tśh/tṣh-, ś/ṣ-, dź/dẓ-, gh/ġh-, ź/ẓ-

西夏名称 类汉声母 国音声母
I-P 重唇音 𗠉𗙏𗊢rmə̱r¹ġhai̱h² nllə¹ p, ph, b, m
II-V 轻唇音 𗠉𗙏𗥫rmə̱r¹ġhai̱h² ye¹ v/vw, f
III-T 舌头音 𗢯𘁙𗙏lhwa¹dźwa¹ġhai̱h² t, th, d, n
IV-Ṇ 舌上音 𗢯𗀔𗙏lhwa¹tśhaw¹ġhai̱h²
V-K 牙音 𘟗𗙏rqo̱ṃr²ġhai̱h² k/q, kh/qh, g/ġ, ŋ
VI-S 齿头音 𘘄𘁙𗙏świ¹dźwa¹ġhai̱h² ts, tsh, s dz
VII-Š 正齿音 𘘄𗒘𗙏świ¹ġhae̱¹ġhai̱h² tś/tṣ, tśh/tṣh, ś/ṣ dź/dẓ
VIII-H 喉音 𗍂𗙏nwe¹ġhai̱h² gh/ġh, w, h, y Ø
IX-L 来日音 𘚶𘞨𗙏lə¹źeh²ġhai̱h² l, ll, r, z, ź/ẓ lh

第一类 (I-P):重唇音 𗠉𗙏𗊢 rmə̱r¹ġhai̱h² nllə¹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p- 𗟱𗾞 pə¹nnə² [pɨ.nnɨ] "今天" 𘏞𘛛 po̱¹teṃ¹ [pɔʶ.tew̃] "菩提"
ph- 𗉣 phi¹ [pʰi˥˨] "想法、意志" 𘕰 phu̱² [pʰʊʶ˧˧˦] "树"
b- 𘞆 bi¹ [bi˥˨] "薄" 𘊳 bo̱¹ [bɔʶ˥˨] "树林"
m- 𗴺 ma¹ [mɐ˥˨] "母亲" 𗑉 me̱¹ [mɛ̠ʶ˥˨] "眼睛"

第二类 (II-V):轻唇音 𗠉𗙏𗥫 rmə̱r¹ġhai̱h² ye¹

  • f- [f][ɸ]: 罕见,仅见于普通态音节(三等字)中。

注意声母 v/vw- 存在以小舌化为条件的音位变体:

  • 普通态(三等):v- [ʋ],或为双唇音 [β̞]
  • 小舌化(一二等):自动增生类合口介音vw- [β̞ʷ],或可径作 [w]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v/vw- 𘃡 vi¹ [ʋʲi˥˨] "做" 𘕣 vwa̱² [β̞ʷɑʶ˧˧˦] "什么"
f- 𘋇 fi¹ [fi˥˨] "老鼠"

第三类 (III-T):舌头音 𗢯𘁙𗙏 lhwa¹dźwa¹ġhai̱h²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t- 𗓱 te¹ [te˥˨] "如果" 𗧊 to̱² [tɔʶ˧˧˦] "出来"
th- 𗋕 tha¹ [tʰɐ˥˨] "那" 𗢳 tha̱¹ [tʰɑʶ˥˨] "佛"
d- 𘟣 du¹ [dʉ˥˨] "有" 𘋩 do̱² [dɔʶ˧˧˦] "地方"
n- 𘟙 ne² [ne˧˧˦] "王" 𗓰 na̱¹ [nɑʶ˥˨] "深"

第四类 (IV-Ṇ):舌上音 𗢯𗀔𗙏 lhwa¹tśhaw¹ġhai̱h²

  • ṇ- [ɳʵ]: 卷舌鼻音,近似 nr-。实际发音中若径读为 n- 也无不可。注意这个声母是卷舌音,如遇小舌化音节,自动增生二等介音,从而该音节一定是二等字。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增生 -a-,二等)
ṇ- 𘊄 ṇoṃ² [ɳʵɵw̃˧˧˦] "恶" 𘝣 ṇae̱ṃ¹ [ɳʵa̯ˤɛw̃˥˨] "浑浊"

第五类 (V-K):牙音 𘟗𗙏 rqo̱ṃr²ġhai̱h²

  • ŋ- [ɴ]: 仅见于小舌化音节(一二等字)中。

注意声母 k/q-, kh/qh-, g/ġ- 存在以小舌化为条件的音位变体:

  • 普通态(三等):舌根音 k- [k], kh- [kʰ], g- [ɡ]
  • 小舌化(一二等):小舌音 q- [q], qh- [qʰ], ġ- [ɢ]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k/q- 𗑱 ka² [kɐ˧˧˦] "劫" 𗟔 qo̱¹ [qɔʶ˥˨] "车"
kh/qh- 𗯴 khu¹ [kʰʉ˥˨] "下面" 𘂤 qha̱¹ [qʰɑʶ˥˨] "当中"
g/ġ- 𘒏 ga¹ [ɡɐ˥˨] "军队" 𗦬 ġu̱² [ɢʊʶ˧˧˦] "一起"
ŋ- 𗧓 ŋa̱² [ɴɑʶ˧˧˦] "我"

第六类 (VI-S):齿头音 𘘄𘁙𗙏 świ¹dźwa¹ġhai̱h²

  • dz- [dz]: 国音声母。
  • z- [z]: 据现代语音学当入此类,但西夏时代本土韵书将其归入第九类 (IX-L) 来日音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ts- 𗥤 tse² [tse˧˧˦] "理解" 𗥣 tsu̱² [tsʊʶ˧˧˦] "跳出来"
tsh- 𗱱 tsha² [tsʰɐ˧˧˦] "还" 𗷖 tshwi̱w¹ [tsʰwəʶɰ˥˨] "方向"
s- 𗜍 sa¹ [sɐ˥˨] "杀" 𗑗 se̱¹ [sɛ̠ʶ˥˨] "干净"
dz- 𗡅 dzi¹ [dzi˥˨] "吃" 𗦢 dza̱² [dzɑʶ˧˧˦] "量"
(z-) 𘄄 zi¹ [zi˥˨] "儿子" 𗜈 zo̱ṃ² [zɔʶw̃˧˧˦] "拿"

第七类 (VII-Š):正齿音 𘘄𗒘𗙏 świ¹ġhae̱¹ġhai̱h²

  • dź-/dẓ-: 国音声母。
  • _ź-/ẓ-: 据现代语音学当入此类,但西夏时代本土韵书将其归入第九类 (IX-L) 来日音

注意声母 tś/tṣ-, tśh/tṣh-, ś/ṣ-, dź/dẓ- (以及第九类的 ź/ẓ-)存在以小舌化为条件的音位变体:

  • 普通态(三等):龈腭音 tś- [tɕ], tśh- [tɕʰ], ś- [ɕ], dź- [dʑ], ź- .[ʑ]
  • 小舌化(二等):卷舌音 tṣ- [tʂ], tṣh- [tʂʰ], ṣ- [ʂ], dẓ- .[dʐ], ẓ- .[ʐ],注意卷舌音后增生二等介音,所以只出现在二等字中。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增生_-a-_,二等)
tś/tṣ- 𗵘 tśa¹ [tɕɐ˥˨] "路" 𗉋 tṣao̱ṃ¹ [tʂa̯ˤɔw̃˥˨] "聚集"
tśh/tṣh- 𗉘 tśhə¹ [tɕʰɨ˥˨] "这" 𗽇𗅾 tṣhaa̱¹no̱¹ [tʂha̯ˤa.nɔʶ] "剎那"
ś/ṣ- 𗀓 śe² [ɕe˧˧˦] "要" 𗀚 ṣao̱¹ [ʂa̯ˤɔ˥˨] "带、牵"
dź/dẓ- 𗱠 dźe¹ [dʑe˥˨] "纯、只有" 𘓟 dẓae̱² [dʐa̯ˤɛ˧˧˦] "相信"
(ź/ẓ) 𗋾 źu² [ʑʉ˧˧˦] "鱼" 𗖣 rẓai̱r¹ [ʐɜ̯ˤɪ˞˥˨] "骂"

第八类 (VIII-H):喉音 𗍂𗙏 nwe¹ġhai̱h²

  • gh-/ġh-:浊擦音,注意以小舌化为条件的音位变体,分别为软腭音 gh- [ɣ] 与小舌音 ġh- [ʁ],情况与 V-K 牙音 一致。
  • w- [ɦw]:类似 ġh- 但弱一些,可能接近零声母,只出现在小舌化(一等) 两个元音前。
  • h- [h]:喉擦音,本土词中少见。也可拟为软腭/小舌擦音 [x] / [χ],如果采这种拟法,则需注意以小舌化为条件的音位变体。
  • y- [j]:仅见于普通态音节(三等字)中。
  • Ø [ʔ]:喉塞音或零声母,国音声母,仅见于多音节词词首,故可不写出而不致混淆。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gh/ġh- 𗐜 gha² [ɣɐ˧˧˦] "盖" 𗼜 ġhai̱² [ʁˤɜ̯ˤɪ˧˧˦] "利益"
w- 𘃽 wo̱² [ɦwɔʶ˧˧˦] "进入"
h- 𘜤 ha¹ [hɐ˥˨] "快" 𗥑𗕌 hu̱¹źiṃ¹ [hʊʶ.ʑiw̃] "夫人"
y- 𘝵 ye¹ [je˥˨] "自己"
Ø 𗈪𗤶 a¹nne¹ [ʔɐ.nne] "一心" 𗠝𗗆𗒶 a̱¹si̱ṃ¹khi¹ [ʔɑʶ.sɪʶw̃.kʰi] "阿僧祇"

第九类 (IX-L):来日音 𘚶𘞨𗙏 lə¹źeh²ġhai̱h²

  • l- [l]: 边近音,即大多数语言中常见的 l 音。根据个人习惯,如果这样念更顺口,可以引入小舌化的音位变体,在一等字中读作软腭化的 "dark L" [ɫ]
  • ll- [ɮ]: “硬”的浊边擦音,或带塞音性除阻 [ɮᵈ],相当于喀尔喀蒙古语的 ⟨л⟩。在教学中,实际发音可读作 ld-,长音 ll-,或直接简化为 l-。注意不要受威尔士语或加泰罗尼亚语的 ⟨ll⟩ 拼法影响,误读为清音 [ɬ] 或舌面化的 [ʎ]
  • r- [ɻ]: 卷舌近音,基本上只与卷舌元音搭配。类似英语词首的 r-,但需避免英语的圆唇,否则会变成 rw-。类似普通话的 r-,但摩擦应更弱,否则会变成 ẓ-
  • z- [z]: 据现代语音学当入 VI-S 齿头音
  • ź-/ẓ- [ʑ] / [ʐ]: 据现代语音学当入 VII-Š 正齿音,注意与正齿音声母一样,存在条件音位变体及二等介音增生。
  • lh- [ɬ]: 清边擦音,或带塞音性除阻 [ɬᵗʰ],相当于威尔士语的 ⟨ll⟩。类似于藏语的 ⟨lh⟩ 声母,但绝大多数藏语方言中 ⟨lh⟩ 是“软”的清化近音 [l̥],而西夏语的 lh- 则是“硬”的清边擦音 [ɬ]
声母 普通态(三等) 小舌化(一等, ẓ- 为二等)
l- 𘟀 le² [le˧˧˦] "看见" 𘈩 li̱w¹ [ləʶɰ˥˨] "一"
ll- 𘜶 lleh² [ɮḛ˧ˀ] "大" 𗱈 lli̱² [ɮɪʶ˧˧˦] "老虎"
r- 𘆝 rer¹ [ɻe˞˥˨] "马" 𗦎 ra̱r² [ɻɑ˞ʶ˧˧˦] "过, 离开"
z- 𘄄 zi¹ [zi˥˨] "儿子" 𗜈 zo̱ṃ² [zɔʶw̃˧˧˦] "拿"
ź/ẓ- 𗋾 źu² [ʑʉ˧˧˦] "鱼" 𗖣 rẓai̱r¹ [ʐɜ̯ˤɪ˞˥˨] "骂"
lh- 𗽀 lhə² [ɬɨ˧˧˦] "灰尘" 𗇘 lhi̱w² [ɬəʶɰ˧˧˦] "放"

全音节范围超音段特征

紧元音:-h

第一小循环各韵(龚煌城定为 R.61 至 R.76)所辖字,普遍认为由一个特定的音系特征所标记,一般称为紧元音。龚煌城写作元音下加点(如 ),而荒川则在音节末尾加 -q。在本方案中,此类音节以音节末尾加 -h 表示,若遇韵尾则缀于韵尾之后:如 𗅲 teṃh²

主流观点认为,“紧元音”音节带有某种程度的促音或紧喉特征,类似于汉语入声在某些方言中的喉塞式体现,或者丹麦语的“stød”。在没有更有力反证的情况下,本方案姑从众说,则紧元音音节当具以下特点:

  • 发声态为僵声(stiff)至嘎裂(creaky),在音节末尾近乎一个弱喉塞音 [-ʔ]
  • 在词末时,元音往往偏短促,并突然中断。
紧元音 对照
𗏡 qu̱h¹ [qʊ̰ʶ˥˧ˀ] "后来" 𗌭 qu̱¹ [qʊʶ˥˨] "…的话"
𘎞 na̱h¹ [nɑ̰ʶ˥˧ˀ] "鼻涕" 𗓰 na̱¹ [nɑʶ˥˨] "深"
𗦁 ġhai̱h² [ʁˤɜ̯ˤɪ̰˧ˀ] "障碍" 𗼜 ġhai̱² [ʁˤɜ̯ˤɪ˧˧˦] "利益"
𗉝 śih² [ɕḭ˧ˀ] "草" 𗶹 śi² [ɕi˧˧˦] "去"
  • 第一和第二小循环之间的确切分界尚无定论。例如,荒川慎太郎将第一小循环的终点定在 R.79,因此在荒川构拟中 R.77–R.79 也是紧元音(-yeq2, -eq'2, -yeq'2)。韵书末尾最后几个韵类,笔者称之为“垃圾桶”者,可能也包含一些紧喉韵。如 R.104,龚煌城体系不同资料或作非紧喉的 ,或作紧喉的 -ụ̃。荒川将 R.102 拟作 -woq2
  • 本方案采 -h 记法,有意对“紧音节”的确切语音性质保持模糊,以便为异说留有余地。若通说成立,则 -h 应理解为东亚地区音节末喉塞音或喉塞化的常见拼法,如漳泉片的白话字/台罗拼音,或吴语的吴协方案,如“白”字白话字作 pe̍h,上海话(吴协)作 bah

卷舌元音:r-...-r

第二小循环各韵(龚煌城定为 R.77 至 R.98)所辖字,学界普遍认为具有全音节的卷舌化特征,一般称为卷舌元音。龚煌城和荒川拟音都在音节末尾标 -r 表示。本方案则采用括号式标记 r-...-r。注意以下拼写规则:

  • 若声母为 r-(该声母仅与卷舌韵搭配),则不再重复标记前置 r-,例如 𘜘 rir¹ “得”,不写作 *rrir¹
  • 后置 -r 标记若遇韵尾,则缀于韵尾后,例如 𗄑 rŋo̱ṃr² “皆”,不写作 *rŋo̱rṃ²

这种拼写规则主要是为了便于整体认读,通过首尾呼应的 r 符号,直观体现音节整体的卷舌音色特征。

这类字的实际音值应为舌尖性的真卷舌元音,对于母语中没有此类元音者,难以区分。注意英语、普通话等的儿化并不属于这类真卷舌元音。在实际发音中,为免混淆,可以在元音后再加上一个“儿”音以强化区分。

带卷舌元音的常见非小舌化(三等)韵母包括:

韵母 示例 对照
-ar 𘉋 ryar¹ [ʵʝɐ˞˥˨] "八" 𘁂 ya² (译音用字)
-er 𗇋 rmer² [me˞˧˧˦] (名词化后缀) 𗷝 me² (否定前缀)
-ir 𗧹 rgir¹ [ɡi˞˥˨] "灾祸" 𗊞 gi¹ “醒”
-or 𗌮 rmor¹ [mɵ˞˥˨] "实、现" 𗔘 mo¹ “(我)听到”
-ur 𗑯 rgur² [ɡʉ˞˧˧˦] "躺下" 𗅧 gu² “筋”
-ər 𘐴 rgər² [ɡɨ˞˧˧˦] "打、捶" 𘈚 gə² “夜晚”

带卷舌元音的常见小舌化(一二等)韵母包括:

韵母 示例 对照
-a̱r 𗏘 rġha̱r² [ʁɑ˞ʶ˧˧˦] "胸口" 𘕿 ġha̱² (处所助词)
-e̱r 𗮅 re̱r² [ɻɛ̠˞ʶ˧˧˦] "多" 𗑉 me̱¹ “眼睛”
-i̱r 𗄛 rbi̱r² [bɪ˞ʶ˧˧˦] "遇" 𗾔 bi̱² “太阳”
-o̱r 𘑠 rvwo̱r² [βʷɔ˞ʶ˧˧˦] "犊子" 𗧘 vwo̱² “义”
-ai̱r 𘇒 rvwai̱r¹ [βʷɜ̯ˤɪ˞˥˨] “爱” 𗪺 ġhai̱¹ “力量”
-ao̱r 𗩽 rtṣao̱r² [tʂa̯ˤɔ˞˧˧˦] "秽" 𗀚 ṣao̱¹ “带、牵”
-u̱r 𗏨 rġhu̱r¹ [ʁʊ˞ʶ˥˨] "尸体" 𗥦 ġhu̱¹ “头”
-ə̱r 𗰜 rmə̱r² [mʌ˞ʶ˥˨] "本" 𘋠 mə̱² “种类”
  • 本方案采括号式标记 r-...-r,虽有标新立异之嫌,但有两个重要理由。除了标示卷舌化的全音节性质外,也是为了符合本方案的一个总原则:西夏语转写应尽量贴近中古时代其他语言与西夏语之间的转写惯例。在藏文字母转写的西夏文献中,西夏语卷舌音节有时用前 r- 表示,有时用后 -r 表示:前标例如 𘉋 ryar¹ ⟨rye⟩, 𗹙 rtser¹: ⟨rtse⟩,后标例如 𗬫 rdər²: ⟨'dar⟩ ⟨dhir⟩。

音段性特征

鼻冠音:n-, m-, ŋ- /N-/

在韵书中,韵类有所谓“平行列”现象 (parallel columns,详见 Gong (2021))。龚煌城将这些韵类拟为长元音(作 aa,也用下加线表示,如 ),而荒川则使用不对应具体音值的撇号(')标记。根据 Gong (2021)的鼻冠音说,这类韵的特点是音节首有一个音段性的 /N-/。本系统根据根据主声母的不同,将这个鼻冠音用不同的拼法来表示:

  • 塞音与塞擦音前写作同部位鼻音:nt-, nd-, ntsh-, ndz-, ntś-, ndź-; mph-, mb-; ŋkh-, ŋg-, ŋqh-, ŋġ-. 例如:𗡢 nto¹, 𗶠 ndzu̱², 𘜼 mpho², 𗥞 ŋgu²
  • 鼻音前双写鼻音:mm-, nn-, ŋŋ-. 例如:𘈞 mme¹, 𗤶 nne¹, 𗟲 ŋŋwu̱¹
  • 擦音与近音前一律写作 n-nv-, ns-, nz-, nś-, nṣ-, ny-. 例如:𗈁 nvu¹, 𗾫 nse², 𗧯 nye¹

以下例字是主声母为塞音或塞擦音的情况,鼻冠音拼写上记为同部位的鼻音,音值应该也是如此:

鼻冠音声母 示例
nt- 𗡢 nto¹ [ntɵ˥˨] “找”
nth- 𗤓 ntho¹ [ntʰɵ˥˨] “妙”
nd- 𗘳 ndu² [ndʉ˧˧˦] “捅”
ntsh- 𘎪 ntshe¹ [ntsʰe˥˨] “说”
ndz- 𗶠 ndzu̱² [ndzʊʶ˧˧˦] “坐”
ntś- 𗈙 ntśu¹ [ntɕʉ˥˨] “害、毁谤”
ndź- 𗫻 ndźe¹ [ndʑe˥˨] “住”
mph- 𘜼 mpho² [mpʰɵ˧˧˦] “合起来”
mb- 𗠁 mbu̱² [mbʊʶ˧˧˦] “胜利”
ŋkh- 𗪀 ŋkhu² [ŋkʰʉ˧˧˦] “看”
ŋg- 𗥞 ŋgu² [ŋɡʉ˧˧˦] “救”
ŋqh- 𗉫 ŋqhe̱¹ [ɴqʰɛ̠ʶ˥˨] “取乐”
ŋġ- 𘆕 ŋġa̱² [ɴɢɑʶ˧˧˦] “瘦削”

以下例字是主声母为鼻音的情况,鼻冠音拼写上双写 mm-, nn-, ŋŋ-,音值据 Gong (2021) 可能确系叠置鼻音:

鼻冠音声母 示例 对照
mm- 𘈞 mme¹ [mme˥˨] “梦” 𗤋 me¹ “没有”
nn- 𗤶 nne¹ [nne˥˨] “心” 𗶚 ne¹ “近”
ŋŋ- 𗟲 ŋŋwu̱¹ [ɴɴwʊʶ˥˨] “话” 𘟂 ŋwu̱² “是”

以下例字是主声母为擦音或近音的情况,拼写上一律记为 n-,音值据 Gong (2021) 可能确系 n- 音:

鼻冠音声母 示例
nv- 𗈁 nvu¹ [n̚ʋʉ˥˨] “慈悲”
ns- 𗾫 nse² [n̚se˧˧˦] “思想”
nz- 𘒮 nzi̱w² [n̚zəʶɰ˧˧˦] “忍”
nś- 𘝇 nświ² [n̚ɕwi˧˧˦] “和谐”
nṣ- 𗰖 nṣao̱¹ [n̚ʂa̯ˤɔ˥˨] “收集”
ny- 𗧯 nye¹ [n̚ʝe˥˨] “拿着、持”

合口介音:-w- /-w-/

西夏语音节分为合口与开口两类。绝大多数拟音体系,包括本方案在内,将合口字分析为声母与主元音之间存在一个独立的介音成分 /-w-/,本方案记作 -w-

合口字 对照
𗒱 świ¹ [ɕwi˥˨] "年龄" 𗪘 śi¹ "先"
𗰸 khwə¹ [kʰwɨ˥˨] "割掉" 𗭒 khə¹ "脚"

二等介音 (“ʕayn介音”):-a- /-ʕ-/

二等字音位上属于小舌化元音 (Gong 2020),与一等字类似,但区别在于多出一个“二等介音”。龚煌城将此介音写作 -i-,荒川则写作 -y-。本方案的处理与前人不同,认为此介音类似 a 音,可能是一个咽音 /ʕ/,相当于阿拉伯字母 ع ʕayn,故称“ʕayn介音”。拼写上记作 -a-,其后的主元音仍带下加横线:aa̱, ae̱, ai̱, ao̱, au̱, aə̱

GX IPA 近似音 示例
aa̱ [a̯ˤa] aa, ea 𗞽 baa̱¹ [ba̯ˤa˥˨] "裂开"
ae̱ [a̯ˤɛ] ae, ai 𗒘 ġhae̱¹ [ʁˤa̯ˤɛ˥˨] "真"
ai̱ [ɜ̯ˤɪ] ei, əi 𗪺 ġhai̱¹ [ʁˤɜ̯ˤɪ˥˨] "力量"
ao̱ [a̯ˤɔ] ao, eo 𗀋 phao̱² [pʰa̯ˤɔ˧˧˦] "蛇"
au̱ [ɜ̯ˤʊ] ou, eu 𘔯 ŋqhau̱¹ [ɴqˤʰɜ̯ˤʊ˥˨] "迎接"
aə̱ [ɜ̯ˤə] , 𘇹 ṣaə̱¹ [ʂɜ̯ˤə˥˨] "线"

在特定的音系环境中,这个二等介音 -a- 是自动增生的,不能区分韵类。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 小舌音后接 :小舌音声母(V-K 牙音 q-, qh-, ġ-;VIII-H 喉音 ġh-)不能直接后接小舌化元音 。必须强制插入一个 -a-,形成 Qai̱ 式结构,如 𗣓 ġai̱¹ “难”(而非 *ġi̱¹)。其他例子包括 𗎍 qhai̱¹ “讨厌”、𗵒 qai̱h¹ “金子”、𗙏 ġhai̱h² “音”。
  2. 卷舌音声母之后:卷舌音声母(IV-Ṇ 舌上音:ṇ-;VII-Š 正齿音:tṣ-, tṣh-, dẓ-, ṣ-;IX-L 来日音:ẓ-)不能直接后接任何一种小舌化元音,而必须插入二等介音 -a-。例如:𘇹 ṣaə̱¹ “线”,𘓟 dẓae̱² “相信”,𗉋 tṣao̱ṃ¹ “聚集”,𘝣 ṇae̱ṃ¹ “浑浊”。

细音介音(罕见):-y- /-j-/

西夏语三等字并不存在细音介音,只有 ei 或可读作 yeyi,但这并非其区别于一等字的标志。正因如此,为了满足转写其他语言的需求,西夏人特地造了一些包含 -y- 介音的字。这些字通常是所谓切音字,由表示声母的字与 𘁂 ya² 字组合而成,如:

  • 𘗔 dya² (由 𘗐 de²𘁂 ya² 组合而成)
  • 𗓮 mya² (由 𗓁 mi¹𘁂 ya² 组合而成)

这些字大概仅见于佛教从业者使用的特定语体,所以细音介音不仅在音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在整个语言共同体中也属外围成分。

软腭韵尾:-w /-ɣ/

大循环中的 R.44–49 各韵,各家拟音普遍认为存在一个w类韵尾,龚煌城作 -w,荒川作 -u,而本方案则标记为 -w。其他韵的对应关系则颇多参差之处,仅以大循环为例,龚煌城将 R.56—60 各韵标记为 -ow,但本方案不予采纳,而是将 R.56—R.58 韵拟为 -o̱ṃ-ao̱ṃoṃ,R.59(暂时也包括 R.60)标记为 -uo。反之,对于 R.21 和 R.50,龚煌城拟为 -jaa-jwo,而本方案则拟了一个 -w 韵尾,分别作 -aw-ow。大循环之外详见 韵类总表

尽管本方案将这一韵尾记作 -w,但认为其实际上是非圆唇性的 /ɣ/,音值为 [-ɯ ~ -ɰ ~ -ɣ] 等。

韵母 示例
-aw 𗅔 naw² [nɐɰ˧˧˦] "不是"
-ow 𘘦 tśhow¹ [tɕʰow˥˨] "就、才"
-i̱w 𘈩 li̱w¹ [ləʶɰ˥˨] "一"
-ai̱w 𗫦 ġhai̱w¹ [ʁˤəˤɰ˥˨] "学"
-iw 𗤁 tśhiw¹ [tɕʰɪɰ˥˨] "六"

鼻音韵尾:-ṃ /-w̃/

各家拟音均认定某些韵类具有鼻音特征。例如,大循环中 R.15—16 和 R.25—27 各韵,所有方案均认为存在鼻音。龚煌城使用鼻化元音符号(如 ãĩ)表示,荒川在音节末加 -n 表示,而本系统则记作 -ṃ。其他韵类的对应关系相对复杂,如大循环 R.41—43 和 R.56—58 各韵,龚煌城分别记为 əj/ɨjow,但荒川与本方案则认为这些韵带有鼻音。

本方案认为这些韵母的鼻音是异步性的,不是与元音时长同步的鼻化,而是元音后另有一个鼻音韵尾,记作 -ṃ,音值定为 [-w̃]

以下带鼻音韵尾的韵母,不仅见于汉语借词中,在本土传承词中更为常见。

韵母 示例
-e̱ṃ 𗣫 tse̱ṃ¹ [tsɛ̠ʶw̃˥˨] "小"
-ae̱ṃ 𘝣 ṇae̱ṃ¹ [ɳʵa̯ˤɛw̃˥˨] "浑浊"
-eṃ 𗵆 śeṃ¹ [ɕew̃˥˨] "完成"
-o̱ṃ 𗜈 zo̱ṃ² [zɔʶw̃˧˧˦] "拿"
-ao̱ṃ 𗴂 phao̱ṃ¹ [pʰa̯ˤɔw̃˥˨] "白"
-oṃ 𘓯 khoṃ¹ [kʰɵw̃˥˨] "给"

以下这些带鼻音韵尾的韵母,几乎只在汉语借词中出现,佛教用语中常见的 𘋢 dẓaa̱ṃ² “气、血、生命力”是少数例外之一,不过大概也是从某个非汉语借来的。

韵母 示例
-a̱ṃ 𘈬𗦺 nde²pha̱ṃ¹ [nde.pʰɑʶw̃] "涅槃"
-aa̱ṃ 𘋢𗥤 dẓaa̱ṃ²tse² [dʐa̯ˤaw̃.tse] "菩萨"
-aṃ 𗇁 śaṃ¹ [ɕɐw̃˥˨] "禅"
-i̱ṃ 𗉺𗐺 ṣaa̱¹mi̱ṃ¹ [ʂa̯ˤa.mɪʶw̃] "沙门"
-iṃ 𗥑𗕌 hu̱¹źiṃ¹ [hʊʶ.ʑiw̃] "夫人"

韵类总表

每个韵类列出以下信息:

  • R.x: 不计声调的通韵号
  • 1.xx: 平声韵号及代表字
  • 2.xx: 上声韵号及代表字
  • GHC: 龚煌城拟音
  • Ar.: 荒川慎太郎拟音(据 荒川慎太郎 1999
  • GX: GX202411 拟音(本体系)

GX202411 体系中各韵母的构拟仅供参考。标问号的拟音,如 R.60 = 2.50 𗷢 tśuo²(-uo?) 等,表示尚待确认。韵母音值如有变动,不会算作 GXxxxxxx 转写方案的新版本。

大循环 (R.1 至 R.60)

平声韵部 上声韵部 GHC Ar. GX
R.1 1.01 𘁨 bu̱¹ 2.01 𗾴 bu̱² -u -u -u̱
R.2 1.02 𘜲 śu¹ 2.02 𗲺 śu² -ju -yu -u
R.3 1.03 𗔠 su¹ 2.03 𘆶 su² -ju -yu -u
R.4 1.04 𘙼 mu̱¹ 2.04 𘓩 mu̱² -u -u: -u̱
R.5 1.05 𘃠 ndu̱¹ 2.05 𗷪 ndu̱² -uu -u' n- -u̱
R.6 1.06 𗃴 ŋqhau̱¹ -juu -yu' n- -au̱
R.7 1.07 𗴢 mbu¹ 2.06 𗩈 mbu² -juu -u:' n- -u
R.8 1.08 𗬃 si̱¹ 2.07 𗙐 si̱² -e -i -i̱
R.9 1.09 𗠭 qai̱¹ 2.08 𗎃 qai̱² -ie -yi -ai̱
R.10 1.10 𗚋 tśi¹ 2.09 𗄐 tśi² -ji -i: -i
R.11 1.11 𗣣 tshi¹ 2.10 𘒇 tshi² -ji -i: -i
R.12 1.12 𗛁 mbi̱¹ 2.11 𗵿 mbi̱² -ee -i' n- -i̱
R.13 1.13 𘎛 nṣai̱¹ -iee -yi' n- -ai̱
R.14 1.14 𗮦 ntśi¹ 2.12 𘏗 ntśi² -jii -i:' n- -i
R.15 1.15 𗗆 si̱ṃ¹ 2.13 𗖗 si̱ṃ² -ẽ -in -i̱ṃ
R.16 1.16 𗑃 tśiṃ¹ -jĩ -yin -iṃ
R.17 1.17 𗊡 ha̱¹ 2.14 𗊺 ha̱² -a -a -a̱
R.18 1.18 𗉺 ṣaa̱¹ 2.15 𗺩 ṣaa̱² -ia -ya -aa̱
R.19 1.19 𗰭 śa¹ 2.16 𗜓 śa² -ja -a: -a
R.20 1.20 𘅄 sa¹ 2.17 𗾥 sa² -ja -a: -a
R.21 1.21 𘄢 yaw¹ 2.18 𘏧 yaw² -jaa -ya: -aw
R.22 1.22 𗴡 ŋġa̱¹ 2.19 𘆕 ŋġa̱² -aa -a' n- -a̱
R.23 2.20 𗫬 ntṣaa̱² -iaa -ya' n- -aa̱
R.24 1.23 𗫴 mma¹ 2.21 𘜴 mma² -jaa -a:' n- -a
R.25 1.24 𘂦 ha̱ṃ¹ 2.22 𘟑 ha̱ṃ² -an -a̱ṃ
R.26 1.25 𘅻 ġhaa̱ṃ¹ 2.23 𗹺 ġhaa̱ṃ² -iã -yan -aa̱ṃ
R.27 1.26 𘓾 yaṃ¹ 2.24 𗶕 yaṃ² -jã -a:n -aṃ
R.28 1.27 𗢁 hə̱¹ 2.25 𗍉 hə̱² -I -ə̱
R.29 1.28 𗙌 qaə̱¹ 2.26 𗞨 qaə̱² -iə -yI -aə̱
R.30 1.29 𘎻 śə¹ 2.27 𗶽 śə² -jɨ -I:
R.31 1.30 𗝚 sə¹ 2.28 𗸹 sə² -jɨ -I:
R.32 1.31 𘚾 ndə̱¹ -əə -I' n- -ə̱
R.33 1.32 𘃔 ndə¹ 2.29 𗠸 ndə² -jɨɨ -yI' n- -ə
R.34 1.33 𗃰 he̱¹ 2.30 𗨾 he̱² -ej -e -e̱
R.35 1.34 𗷘 qae̱¹ 2.31 𗷛 qae̱² -iej -ye -ae̱
R.36 1.35 𘟅 tśhe¹ 2.32 𗜙 tśe² -jij -e: -e
R.37 1.36 𘒋 tshe¹ 2.33 𗆎 tshe² -jij -e: -e
R.38 1.37 𘈧 nde̱¹ 2.34 𗥉 nde̱² -eej -e' n- -e̱
R.39 1.38 𘘅 ŋqae̱¹ -ieej -ye' n- -ae̱
R.40 1.39 𘅡 nse¹ 2.35 𗾫 nse² -jiij -e:' n- -e
R.41 1.40 𗣫 tse̱ṃ¹ -əj -e:' -e̱ṃ
R.42 1.41 𘐝 ṣae̱ṃ¹ 2.36 𗨆 ṣae̱ṃ² -iəj -en -ae̱ṃ
R.43 1.42 𗵆 śeṃ¹ 2.37 𗼃 śeṃ² -jɨj -yen -eṃ
R.44 1.43 𗺹 hi̱w¹ 2.38 𗬦 hi̱w² -ew -eu -i̱w
R.45 1.44 𗶥 qai̱w¹ 2.39 𗉡 qai̱w² -iew -yeu -ai̱w
R.46 1.45 𘝖 yiw¹ 2.40 𗺶 yiw² -jiw -eu: -iw
R.47 1.46 𗪲 ghiw¹ -jiw -eu: -iw
R.48 2.41 𗅢 nsi̱w² -eew -eu' n- -i̱w
R.49 1.47 𘞘 nyiw¹ -jiiw -yeu' n- -iw
R.50 1.48 𗄈 śow¹ -jwo -o -ow
R.51 1.49 𘀁 tho̱¹ 2.42 𗟌 thwo̱² -o -o -o̱
R.52 1.50 𗆉 qao̱¹ 2.43 𘋘 qao̱² -io -yo -ao̱
R.53 1.51 𗔆 so¹ 2.44 𗚂 so² -jo -o: -o
R.54 1.52 𗫕 ntho̱¹ 2.45 𘉼 ntho̱² -oo -o' n- -o̱
R.55 1.53 𗠟 nśo¹ 2.46 𘘁 nśo² -ioo, joo -yo' n- -ao̱, n- -o
R.56 1.54 𘙾 ho̱ṃ¹ 2.47 𗫫 ho̱ṃ² -ow -on -o̱ṃ
R.57 1.55 𘙠 qao̱ṃ¹ 2.48 𗽕 qao̱ṃ² -iow, -jow -yon -ao̱ṃ, -oṃ
R.58 1.56 𗭴 yoṃ¹ 2.49 𗭃 hoṃ² -jow -o:n -oṃ
R.59 1.57 𘉐 yuo¹ -ioow -o" -uo
R.60 2.50 𗷢 tśuo² -joow -yo" (-uo?)

第一小循环 (R.61 至 R.76?):紧元音 -h

平声韵部 上声韵部 GHC Ar. GX
R.61 1.58 𗚽 du̱h¹ 2.51 𗏒 du̱h² -ụ -uq -u̱h
R.62 1.59 𗤧 tśuh¹ 2.52 𘞏 lluh² -jụ -yuq -au̱h, -uh
R.63 1.60 𗧎 qae̱h¹ 2.53 𗐯 qae̱h² -iẹj/ẹj -yeq -e̱h, -ae̱h
R.64 1.61 𗖞 tśeh¹ 2.54 𗿩 tśeh² -jịj -enq -eh
R.65 1.62 𗝾 teṃh¹ 2.55 𗅲 teṃh² -jɨ̣j -yenq -eṃh
R.66 1.63 𘟫 ġha̱h¹ 2.56 𗰗 ġha̱h² -ạ -aq -a̱h
R.67 1.64 𗕹 tah¹ 2.57 𘐓 tah² -jạ -a:q -aa̱h, -ah
R.68 1.65 𗄩 bi̱h¹ 2.58 𗇠 bi̱h² -ẹ -iq -i̱h
R.69 1.66 𗉁 ġhai̱h¹ 2.59 𗙑 ġhai̱h² -iẹ -yiq -ai̱h
R.70 1.67 𗳃 bih¹ 2.60 𗒣 bih² -jị -i:q -ih
R.71 1.68 𗨹 ġhə̱h¹ -ə̣ -Iq -ə̱h
R.72 1.69 𗥇 təh¹ 2.61 𗲸 təh² -jɨ̣ -I:q -aə̱h, -əh
R.73 1.70 𘔸 wo̱ṃh¹ 2.62 𗥏 wo̱ṃh² -ọ -oq -o̱ṃh
R.74 1.71 𗶪 to̱h¹ 2.63 𘒵 to̱h² -iọ -onq -o̱h
R.75 1.72 𗅼 toh¹ 2.64 𘈎 toh² -jọ -oq -oh
R.76 2.65 𗽌 ġhae̱ṃh² -iə̣j -eq2 (-ae̱ṃh?)

第二小循环 (R.77? 至 R.98):卷舌元音 r-...-r

平声韵部 上声韵部 GHC Ar. GX
R.77 1.73 𗯿 rvwe̱r¹ 2.66 𗯬 rvwe̱r² -ejr -yeq2 r- -e̱r
R.78 2.67 𘌀 rġhae̱r² -iejr -eq'2 r- -ae̱r
R.79 1.74 𗙨 ryer¹ 2.68 𗳭 ryer² -jijr -yeq'2 r- -er
R.80 1.75 𗌈 rmu̱r¹ 2.69 𗎑 rmu̱r² -ur -ur r- -u̱r
R.81 1.76 𗋿 ryur¹ 2.70 𗌏 ryur² -jur -yur r- -ur
R.82 1.77 𗨈 rbi̱r¹ 2.71 𗄛 rbi̱r² -er -ir r- -i̱r
R.83 1.78 𗈮 rġhai̱r¹ -ier -yir r- -ai̱r
R.84 1.79 𗟶 ryir¹ 2.72 𘊝 ryir² -jir -i:r r- -ir
R.85 1.80 𗴐 rġha̱r¹ 2.73 𗐔 rġha̱r² -ar -ar r- -a̱r
R.86 1.81 𗉾 rṣaa̱r¹ -iar -yar r- -aa̱r
R.87 1.82 𗸪 ryar¹ 2.74 𗔻 ryar² -jar -a:r r- -ar
R.88 1.83 𗧵 nsa̱r¹ -aar -ar' n- -a̱r
R.89 2.75 𗡗 ryawr² -jaar -yar' r- -awr
R.90 1.84 𗙅 rhə̱r¹ 2.76 𘟐 rhə̱r² -ər -Ir r- -ə̱r
R.91 1.85 𗱘 rġhaə̱r¹ -iər -yIr r- -aə̱r
R.92 1.86 𗲆 rghər¹ 2.77 𗬼 ryər² -jɨr -I:r r- -ər
R.93 1.87 𗨎 rŋi̱wr¹ 2.78 𘜔 rŋi̱wr² -ewr -er r- -i̱wr
R.94 1.88 𗖬 rkiwr¹ 2.79 𘞫 rgiwr² -jiwr -yer r- -iwr
R.95 1.89 𘈆 rġho̱r¹ 2.80 𘏴 rġho̱r² -or -or r- -o̱r
R.96 1.90 𗑑 rmao̱r¹ 2.81 𗟽 rmor² -ior, jor -yor r- -ao̱r, r- -or
R.97 1.91 𗔶 rqo̱ṃr¹ 2.82 𗡹 rqo̱ṃr² -owr -o:r r- -o̱ṃr
R.98 2.83 𘊈 rnoṃr² -jowr -wor (r- -oṃr?)

垃圾桶类别 (R.99 至 R.105)

诸家拟音无一可信,本方案也几乎全部存疑。

平声韵部 上声韵部 GHC Ar. GX
R.99 2.84 𗁌 nde̱r² -eer -ywor (n- -e̱r?)
R.100 1.92 𗂴 rtśər¹ 2.85 𗉕 rtśər² -jɨɨr -yIr (r- -ər?)
R.101 1.93 𗹙 rtser¹ 2.86 𗎫 rtser² -jiir -yer2 (r- -er?)
R.102 1.94 𗂌 ryor¹ -oor -woq2 (r- -or?)
R.103 1.95 𗌜 rnor¹ -joor -ya:n (r- -or?)
R.104 1.96 𗜰 tsu̱ṃ¹ /ụ̃ -un -u̱ṃ
R.105 1.97 𗇜 rywar¹ -jwar -ua (r- -ar?)

参考文献

  • 荒川慎太郎. 1999. 〈夏藏対音資料からみた西夏語の声調〉,《言語学研究》17-18:27-44.
  • Gong, Hwang-cherng. 2003. Tangut. In Randy LaPolla and Graham Thurgood (eds.),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s, 602-620.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龚勋. 2020. Uvulars and uvularization in Tangut phonolog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1.2: 175-212.
  • 龚勋. 2021. Nasal preinitials in Tangut phonology. Archiv orientální 89.3: 443-482.
  • 龚勋. 2025. Tone values of Tangut.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8.1.
  • 西田龙雄. 1964. 《西夏語の研究 1》. 東京:座右宝刋行会.

Changelog

仅记录重大修订,余见 GitHub 仓库

  • 2025-04-07: 第一个公开版本。